园区资讯 |2024-01-16
汇集近600家高新技术企业,
拥有科技小巨人(含培育)110家,
集聚上海全市1/3的核心大数据企业,
建设上海科技服务业发展示范区
……
以国际化卓越城区而闻名的静安,
如今科创气质愈发浓厚。
“十四五”时期,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使命。
地处上海中心城区,静安区立足“中心城区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的战略定位,主动谋划、跨前布局。2023年,结合主题教育,静安区将“加快科技创新、增强科创动能”作为区委的一号课题。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结合大兴调查研究和前期充分调研成果,静安区深化思路、细化举措,拿出更有效的对策和更务实的行动,推动科技创新不断走深走实。今年九月,一份《静安区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动能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重磅出炉。如何破题创新资源较为薄弱、硬核企业集聚不足、增量载体空间有限等制约,立足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创新规律的新变化,加强科技创新的动能、培育未来发展新优势?且看这份“静安答卷”。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更是不言而喻。这两年,一批在重点行业、细分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快在静安集聚,创新型生态群落逐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2023年对于千亿级央企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来说,是与静安的联结愈发紧密的一年。9月,集团总部园区建设项目顺利在静安区开工;年初,输变电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后,在静安区科委的指导下,集团在静安初步选定了上海科研基地的地址,目前,上海科研基地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两年前,这只在我国加快能源革命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大背景下顺势重组的“金凤凰”,被优越的营商环境所吸引来到静安,如今已安心地在静安落地安家、生根发芽。
在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建设“新家”的过程中,静安区始终以“家人”的姿态,用耐心、细心、恒心、贴心,来换取企业的“真心”。从办公载体到产业引导,从人才公寓到人才引进,静安协调市区两级资源,协助企业逐一梳理问题、解决诉求,让企业能够心无旁骛地不断攻克高端装备难题,摆脱关键技术装备对外依赖,逐步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面向上、中、下游各类分支产业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体系,助推上海装备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
寸土寸金的静安,在区域“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聚焦数据智能、元宇宙等新兴数字产业和绿色低碳技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等重点方向,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集群。如今,在形成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催生新业态、新生代的创新沃土的过程中,“头雁”的效应愈发鲜明。
积极布局科创新赛道,培育未来发展新优势,聚焦重点产业细分领域和新赛道领域,静安区已陆续引入了思朗科技、长鹰存储、阿里元境等“独角兽”企业及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建设和实施了阿斯利康、蚂蚁链、启明创投、达晨创投、上海国创、市北集团、大宁芯创等一批“大企业开放创新加速器”,孵化和集聚近百家科技型企业。
市场主体是科创生态链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静安区累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550余家,年增幅超过10%。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静安区科委积极对接功能区开展产业补链强链行动,协同各部门积极招引培育一批高水平创新型企业,进一步激发高价值创新产业活力。
位于上海市大数据产业基地——市北高新园区内的珍岛信息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珍岛集团”),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数字营销及企业数字化领域打造的“智能营销云平台(T云)”,代表上海获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珍岛集团负责人说,自“落户”静安区市北高新园区以来,在静安区科委的帮助与扶持下,企业在2023年实现了公司规模的显著扩大,营收实现了从20亿到70亿的增长。
“来自静安的扶持是多方面的,不仅帮我们解决了办公场所租赁、人才落户这些实际的问题,更是在我们面对宏观政策和政府项目申报出现困惑时,及时帮助我们进行政策解读,特别是去年一对一的‘服务包’非常贴心。在我们需要将创新成果投入市场时,还帮助我们去串联一些潜在的客户。”珍岛集团负责人坦言,作为数字化转型赛道上的科创企业,前期研发的投入力度较大,后期商业化落地时难免会遇到资金和市场的挑战,而静安区科委协同其他各相关部门牵线搭桥,组织区内国企走进珍岛,帮助其核心技术被更广阔的市场所了解,于企业而言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珍岛集团感受到的这场“及时雨”,在静安并非个例。记者从静安区科委获悉,通过“点对点”走访、座谈会等方式,目前,静安区已筛选31家数据智能类企业及10家生命健康类企业纳入“百企成长”计划,并针对41家企业建立“一企一档”,动态跟踪服务企业成长情况,解决企业面临发展问题,助力存量企业高质量发展。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静安区科委持续开展中小企业入库、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含培育)等科技梯度政策培训及操作面对面指导,围绕科技产业重点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截至目前,已开展科技梯度政策培训6场,参与企业200余家,用专业的服务指导让企业成为创新力量中最亮丽的风景。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融合,科创金融产业是适应科技创新与金融融合发展的时代产物。利用数字赋能,引领科创金融技术突破与场景拓展,打造金融科技联动发展新高地,这是静安区破题高水平科创金融联动深化的重要突破点。
市北高新园区的盛世大联在线保险代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世大联”),依托领先的互联网技术,自主研发并搭建互联网应用服务平台,曾是区内唯一一家从事金融保险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如今在静安区的扶持和引导下,盛世大联从开发蔚来汽车的新车车险市场起步,短短两年多将自主研发的模式复制到国内十七家头部新能源车企,成为新能源车险领域的领导者。
“我们是在静安‘云数智链’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集聚高地,研发科创和金融联动的产品。作为研发型企业,创新型人才的引进是我们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静安区给予我们的帮助是非常直接的,帮助我们的人才引进解决了落户和住房等刚需性的问题,还有针对重点人才的专项奖励,让人才能够更加没有后顾之忧地留下来。”盛世大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聚焦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等前沿技术,静安不断强化金融科技场景的开发和应用,构建“科创+金融+人才+专业服务”的良好生态,吸引集聚包括盛世大联在内的一批有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企业,探索数字金融科技与实体经济和公共服务的融合创新。
探索金融科技联动发展之外,引导金融资本助推产业转型提升亦是激活静安科技创新的聚变力的一条解法。
区域内蓬勃发展的金融服务为打通科创生态链中的堵点与卡点提供了基础优势。“科创企业是非常需要资金的注入的,特别是处于初创阶段的时候。我们就通过静安区各部门的牵线搭桥,了解过有基于知识产权的金融产品可以选择。”珍岛集团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如今在静安,科创企业可以通过“信易贷”平台获得企业发展亟需的资金,这一平台的开通解决了横亘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对称、风险不对称的问题,通过政策担保类、科技类、创业类、知识产权类等各类政策性融资产品的集成,帮助企业更好地享受政策增信带来的红利。截至目前,静安区依托区内知名内外资股权投资机构,累计为近20家科技企业融资近5亿元人民币,引导银行等推出“研发贷”“知识贷”“人才贷”“共享贷”“主动贷”“科技e贷”等特色金融产品,服务科技企业。
近两年,静安区坚持“创新驱动、智慧引领、融合赋能、协同发展”的发展思路,突出以“一核两翼三驱四极”为重点,以高品质的数智产业创新为核心、以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和高水平技术应用场景为翼,以创新人才、创新载体、创新主体为驱动,以市北高新、苏河湾、大宁、南京西路四大功能区为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极,已逐步形成全局全域向科创进军的发展局面,不断释放科技创新的资源优势和潜力,加快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
2023年,静安区在实施“六增计划”的基础上,增加了“科创动能增强计划”。结合主题教育,在前期调研成果的基础上,区委、区政府在9月27日静安区科技创新大会上发布的